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克服策略 摘要: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危害高校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时还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该文就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分析了工作压力过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老师主体意识的弱化以及高校体育老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容易导致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倦怠成因;克服策略 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是出现于高校体育老师群体中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部分高校体育老师,对自己所担任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提不起兴趣、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变革的意愿,满足于以往的状态停滞不前。由于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高校体育老师体会不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感和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感,只是把应做的工作看作不得不完成的“苦差”,所以,往往会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消极应付的态度和做法。由此可知,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危害高校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时还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该文就针对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克服策略进行了探讨。 1 高校体育老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1 工作压力过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 144 学时(专科生不少于 108 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 学时,每学时不少于 45min。为其他年级学生和讨论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 30 人”。而多数高校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只配备了少数几名体育老师,在某些高校中一名体育老师甚至要同时担任多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总体师生比远低于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体育师生比总体上不能低于 1:300,本科院校不能低于 1:280”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体育老师所承担的体育必修课教学任务已经很重了。但实际上,除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体育必修课教学任务之外,高校体育老师还同时承担着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学校体育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竞赛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社团的指导任务等,在其他科目老师的休假时间组织开展运动训练或者是外出参加竞赛是常见现象。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运动训练任务、竞技竞赛任务、社团指导任务以及必须要完成的各种考试考核、技能培训和教学培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