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讨论 一、遵循课程建设内在规律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主要有三育:美育,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之美来感染受教育者;情育,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产生艺术评价并陶冶情操;悦育,使受教育者在自觉的享受中感受艺术、接受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建立在对人的教育的基础上,其净化灵魂并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显而易见,也是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内在规律在艺术素养教育上的体现。审美教育不应只是艺术技能的培育,而更应是一种美的精神的教育。蔡元培先生说:“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2]事实上,审美的生发没有功利心,精神上的自由与人格都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实现的。蔡元培先生举了两个例子,法国军人在优美的审美教育中养成了临危不惧的品行,德国人在壮美的审美教育中养成了做事有气概的品行,说明审美教育对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与素养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根植于“人”的教育过程伴随着受教育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而完成。现代教育提倡素养教育,其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和谐进展恰恰是将教育的天平从失衡拉向平衡的回归。所谓素养,《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事物原来的性质;而素养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要求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着重点是在创新与实践上,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中完成继承前人成果与自我内化并升华的过程,既完善人格,又进展自己的能力。就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式而言,艺术教育的目标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完成,以艺术为媒介的教育课程本身便应该是艺术的。丰子恺先生在《艺术教育》中这样说:“艺术教育之主旨,在于潜移默化。所谓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不言而信。无为而成者,即潜移默化之最大效能也。”[3]在教育者、课堂、受教育者、艺术四个因素中,艺术集真、善、美于一身,受教育者在继承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了健康的人格,教育者则是主导,把握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突出特性,以艺术为媒介在大学生身上实现教育的目标。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教育对象,面对艺术课程他们会主动做出选择并投入到课程组织过程。所以,了解大学生的进展特点以达到提升艺术素养的目标亦需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从四个内容入手:艺术素养、艺术兴趣、艺术课程、艺术化人生。其间的关系见图 1。图 1 艺术素养、艺术兴趣、艺术课程、艺术化人生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培育艺术素养的过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