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讨论 一、安全哲学 根据 SSE 理论,在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构建的哲学基础中,涵盖了几种科学假说:高校周边环境没有绝对的安全,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中都埋伏着危险因素,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推断,未必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高校周边环境的安全规划不可能消除所有危险源,但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认识域中控制和减少现有的已知和可预知危险源的危险性;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安全性,高校周边环境安全系统在构建中宁可减少整体危险性而不是仅仅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穷尽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已经认识的危险源,随着高校和社会环境的进展、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又会形成新的危险。所谓“弥漫性”,是指安全文化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界清楚的系统而存在,它深藏于每个人的心中,表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影响到每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调整着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人们认为安全文化有不同的层次,最外层的是那些可观察的行为与人工产物,包括规章制度、故事、仪式、习语等;中间层次是信念与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意向,是内隐的,但个体能够明确意识到,并且可以从各种行为中推测出来;最深层次的则是基本意会,个体意识不到,已经成为想当然正确和合理的[1]。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的弥漫同样有赖于个体认知的深化和行为实施,一方面要充分认识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在安全知识学习和普及上,注重安全知识的更新和安全形势的研判与解读,能从安全事故与损害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高校师生的教育和引导,引发社会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的关注,对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行为,从而对于安全物质基础和安全制度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二、安全科学 安全科学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构建的核心,它是在高校周边环境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以避开和控制人为技术、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为目的,以防范风险作为讨论对象,通过事故与灾害的避开、控制和减轻损害及损失,达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状态。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决定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动因素[2]。安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属性的安全,也就是人的动物属性安全,是人惧怕危险、寻求安全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在高校周边环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