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转型讨论 【摘要】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为例,通过学院基础实验室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智能化管理转型的目标,构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框架。提出智能化系统在基础实验室内的初步应用内容。充分发挥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优势,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高校基础类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智能化;基础实验室;管理转型 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学讨论的重要场所。随着实验室建设规模的扩充,其管理的内容也逐渐精细化、法律规范化。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维持有序、高效,且节能、舒适的实验室环境,需总结目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升级硬件设备,改造基础设施,引进新型管理理念等,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智能化管理办法与管理系统。随着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和管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验室的管理中是大势所趋,为实现管理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传统基础实验室管理建设的现状 (一)管理制度缺失,开放形式简单。由于基础实验室未全面进行制度化管理,导致开放时间及日常使用时间的不确定性。没有培训及安全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而面对初学者,目前实验室管理员只能进行现场教学,重复性进行设备操作指导。由于学院三间基础实验室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在非课程时间,实验室管理员分身乏术,难以同时兼顾各实验室的安全情况。(二)基础设施老旧,管理效率不高。基础实验室日常使用率非常高,但是基础设施老旧,如门、锁、窗户、灯具等。都为传统的开关方式,不能进行智能化远程控制,缺少实时的监测功能,包括影像、电力、门禁等。对于实验设备的工作与工作环境不能够及时检测或发出警报。所有数据信息统计需要人工记录;数据也多为纸质化存档,随着统计申报数据、实验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纸质记录难以满足实验室进展的要求。由于日常运行中缺少智能管控系统,导致开放性基础实验室的使用混乱。当人员聚集较多时,易存在安全隐患。(三)课程沟通滞后,设备管理被动。缺少实验项目信息统计,任课老师只在开课前口头沟通实验室的借用情况。实验课堂内,任课老师仅采纳点名签到,了解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课堂情况,并不能全时段掌控学生出勤及课堂情况。目前实验室小型设备和工具的借还,仍采纳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实验员需要定期检查出借记录,以确保设备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归还,并通过电话通知借用人归还物品。以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