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德育教育讨论 摘要:随着微信成为“国民第一应用”,微信社交功能“朋友圈”也成了大学生最为热衷的网络社交平台之一。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中建构“理想自我”和“媒介现实”,成为自觉的主体和不自觉的受众,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作为德育载体的能动性,联动校院两级德育工作队伍、发挥一线德育老师引领作用、推动网络德育教育产品定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开展微信朋友圈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德育 根据腾讯发布的《2024 微信数据报告》,截至 2024 年 9 月,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 11 亿 5 千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第一应用”[1]。而于 2024 年 4 月上线的微信社交功能“朋友圈”近 8 年来也成了国民展示个人生活、表述个人观点、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其表达形式的多元、即时、分享特征尤为得到个性鲜亮、追求认同的当代大学生的热情推崇。朋友圈是个人隐私还是公众空间一直极富争议,但在这个边界模糊、时空错乱的平台中,规模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从未停止积极主动的自我表达和并不自知的耳濡目染。关注大学生的朋友圈某种程度上就是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本身,要切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微信朋友圈的隐性德育功能亟待进一步发掘。 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建构的现状分析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信朋友圈建构既映射了大学生成长所在的现实环境,同时更反映出青年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内心深层需要。对微信朋友圈复杂细致的建构体现出青年人对“理想自我”的积极追求,也清楚地展示出大学生对自我成长和他人认可的迫切渴望。(一)印象管理:从行为到情绪。关于“我”的展示和分享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首要主题,内容主要包括行为展现、情绪表达和形象推广,其本质是一种印象管理。与现实社会的熟人圈子相比,微信朋友圈是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但联系弱化的“半熟人”圈子。在有限的频次、篇幅和素材中,大学生倾向于用非正式的方式,以相对抽象和概括表述,展示自己的独特经历、优秀才能、细腻情绪和优秀形象,以期获得认同感、愉悦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并由此营造自我期望的、高于现实的某种印象。(二)亲热关系:从维护到分享。亲热关系是“理想自我”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朋友、同学、室友、恋人等在内的各种亲热关系都是大学生朋友圈日常展示和分享的重点。亲热关系本身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人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