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育体系创新讨论 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 21 世纪以来,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扩大了招生规模,据高等教育司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 500 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约占本科院校总数的 80%[2]。然而,通过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是大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外行抢内行饭碗、低学历挤高学历机会”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高校尽管在招生规模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在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上却进展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目标定位不够清楚 人才培育目标是高等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人才培育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最终会决定人才培育的质量。许多高校将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育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而作为学生也更乐意于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定位于收入和社会地位均较为满意的企业高管层,但是他们忽略了毕业生初入职场只能从基层或中层做起的社会现实。另外,许多高校在确定人才培育目标时缺乏市场细分,未能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导致了培育出来的学生特色不明显,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3]。 (二)培育内容不够恰当 由于培育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差异化,以致许多高校在培育内容上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广而浅”,而弱化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专而深”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习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多个专业的课程,最终引起了知识的消化吸收不良,而且这种错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另外,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设置时,不管是教材还是案例资料均大量引进了国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我们并不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方面的先进性和成熟性,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的较大差异,这些管理理论、方法和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套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工商管理专业传统的培育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 (三)培育方法不够科学 尽管许多高等院校早已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