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造价本科人才培育讨论 工程造价作为新兴的本科专业,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近年来,由于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就业市场也开始出现“找工作难”与“招人难”的“新常态”,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导致需求矛盾出现;二是人才层次与专业结构存在不适应市场的地方;三是教学本身出现问题,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作为本科专业人才供给的微观主体,高等院校应积极致力于人才培育“供给侧改革”讨论,厘清人才培育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思想肇始于传统的需求管理对经济增长日渐式微的背景,期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供给侧”来解决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育同质化而导致的“产能过剩”现象十分突出。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应运而生。从内涵上讲,“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践行国家教育方针,推动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进展,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与人才培育结构,提高人才培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系统的人才需求[2]。从高等院校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高校办学应面对人才市场需求,优化培育资源,合理确定办学目标与层次,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手段与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二、高校工程造价本科人才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就业目标市场模糊,培育目标定位不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国开设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超过百所,年均毕业生数量近 2 万人,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比,已经出现总量过剩的现象。由于专业创设之初的功利主义,大多数高校缺乏对自身办学基础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深化讨论,培育目标往往与自身的优势学科或专业看齐,这种培育目标的定位模糊,使得高校出现专业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专业调整。 (二)人才培育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特色不足缺乏特色 工程造价本科层次的人才培育,应该体现出讨论型人才、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人才的梯次特点,从而形成目标就业市场清楚,核心能力差异化的竞争结构。但目前除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目标化、差异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