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系的人才培育模式 目前,我国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有 250 所,[1]在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 101 万人,且最近几年,高校招收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年增速在 20%以上,同时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于是,有关专家呼吁,高校招收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规模要相对稳定,要控制数量,提高教育质量。[2] 事实上,即使招生规模减少,就业压力也不会减小,因为中国的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招生数量与质量也不是反方向的。现在的问题是,众多企业从该专业的毕业生中难以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所以,问题的本质是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结构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深化分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育模式,以求其生存与进展之道。 一、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的历史成因及所处生存环境,形成了以下特点: 1.应用性 与公办院校比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偏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录用的生源知识基础较差;二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高级职称老师人数少等;三是科研力量薄弱。尽管许多民办高校在科研上有大量投入,并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但终因民办高校的这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教学科研底子薄,加之师资流动性强、知识资源存量少、社会支持性资源少等因素,使民办高校的教学讨论与科研工作维艰。这些都决定了民办高校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办学将定位于“应用性”。 2.生源地方性 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招生体制的限制,民办高校一般在本地招生;二是费用高阻挡了外地考生。如广东培正学院在 2024 年批准在全国招生后,在四川与重庆等地录用了 6 名学生,但其家长不辞辛劳与成本,亲自到学校取走档案,结果只报到了两名;三是即使招到了外地的学生,等这些学生毕业后也会有相当的同学留在当地工作。如海南财经大学 2024 年从内蒙古招了约 120 名学生,结果在 2024 年毕业后大部分在海南或广东工作。地方性特点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及就业定位。 3.就业面对中小企业 广东培正学院对多届毕业生就业的统计表明,约有 9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广东中小企业。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与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有直接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趋向于大众化教育所致。这种趋势相对与传统观念来看,似乎更加有利于民办高校的进展。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