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综述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重新起步、制度法律规范、进展完善、科学提升四个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下,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讨论探究全面深化,人才队伍持续进展,学校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立足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坚持进展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本土化趋势,注入时代特色;坚持多元整合,注重形成合力,构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融合传统精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成就 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心理健康程度对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进展和人们观念改变,个体心理健康逐渐被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并开始蓬勃进展,因此适时梳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的进展对探究和提升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历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技术和方法促进健康进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历史、政治、战争以及国家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重新起步阶段。所谓重新起步阶段,是指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恢复到 1993 年之间的进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留学归国学者开始介绍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同时本土学者开始尝试本土化教育实践。1985 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针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强调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进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在 1988 年召开了研讨会,创办了《高校心理咨询通讯》,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联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991 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后,学术沟通活动逐渐频繁起来。(二)制度法律规范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制度法律规范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度化和高校人才课程的法律规范化。1993 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将心理素养明确为全面进展的标准之一;1994 年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讨论课题,开展针对不同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