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分析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修”是一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课程。然而,思修课程却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面临着诸多教学困境,影响高校思修课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学校的因素、老师的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因素。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影响因素 1 思修课现状分析 近年来,虽然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的思修课依旧存在着老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边缘化的现象,课程的教学方法略显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内容大多以满堂灌的形式呈现,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群体没有得到心理认同感;老师对学生在课堂的状态表现失望,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看视频、睡觉、交头接耳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没有构架起老师与学生共同沟通进步的桥梁,思修课程也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 社会环境是思修课程的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是思修课程的首要环节,必须抓住抓紧抓牢这个外部因素的总开关。思修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公德就以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为基准。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需要借助于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双方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与时俱进,让学生们吸收和接纳优良成果,不断进展和完善思修教材与思修课程。 3 学校是思修课程的内部因素 高校是思修课程的基本载体,是构成思修课程的内部因素。高校思想道德理论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学习的主渠道的重任。与外部的社会环境要素相比,学校是思修课程的内部要素,学校的人文环境、舆论导向、进展方向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学校的隐性环境也能熏陶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德尚,为此,学校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为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身心进展能够紧密的契合,从而更好的塑造学生的品行,培育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培育与提供源源不断的进展良才。同时,高校要形成教书育人、道德育人的教育方向和良好氛围,重视《思修》课程的建设力度和进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即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