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忘却父母养育之恩。大学期间大学生基本都不能经济独立,其较高的学费及生活费主要依靠父母家庭供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逃离父母的约束,而且从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些大学生却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并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没有认识到父母挣钱不容易。还有些大学生宁愿花上整天整夜地时间沉静在网络游戏中,常常逃课,忘了自己来学校的目的,也忘了对自己满怀期待日夜操劳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成了躺在汇款单上的高消费群体。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去感恩父母。 (二)漠视母校的培育之恩。大学生是国家培育的各类人才,感谢母校应是其不言而喻的道德标准。近几年来,有许多贫困大学生依靠国家的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毕业后一些学生无法偿还贷款,甚至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且恨自己的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母校为贫困学生可以缓慢的收费政策,恶意拖欠,并用这些钱来挥霍,盲目攀比。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后,母校帮其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后却不同意回到母校工作。 (三)对待老师缺乏感恩之情。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早离开、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不遵守课堂纪律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看到老师经过不打招呼,看起来像一个陌生人。大部分的时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商品”的关系,对老师的意见很大,抱怨了一点不愉快,甚至实行过激行为,对待老师就好像上了初中忘了小学老师,大学会忘记高中老师,大学后就不记得曾经得到过老师的帮助,认为大学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这些现象和无情冷漠的举动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匹配。 二、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方式过时。高校感恩教育刚刚开始,仍在探究阶段,教育模式是单向教学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注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加和双向沟通。教育过程基本上是老师讲感恩故事和传递感恩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活跃思维。感恩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推理来说服,合理的融入感情,触及灵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其在知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