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多元能力生成分析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校老师的使命担当。高等学校老师的职业能力亟待在立德树人视阈下进行多元建构与有效开发。高校老师多元能力的生成根植于知识基础论和德性基础论两大理论基石,承继了中外高等教育长期进展的经验,是对新时代高校老师培育的深刻回应。借助立德树人视阈,尝试将品德、知识、专业和创新作为高校老师能力建构和开发路径生成的四大核心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老师的多元能力培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老师;能力开发;多元能力模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定位在“党之大计、国之大计”[1]的战略高度,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给予高校老师“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2]的时代重任。这一角色定位为新形势下高校老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升了老师的职业高度,即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重任,更要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担当。为适应新时代我国高校老师能力培育的新要求,在立德树人导向下进行我国高校老师多元能力生成基础和开发路径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老师多元能力的生成基础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老师多元能力的生成,既有多学科理论依据,又有中外教育实践的经验汲取,尤其是对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深刻回应,有着理论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相互融合的多维基础。1.1 理论基石:知识基础论与德性基础论的有机结合。当代科技进展日新月异,教育科系划分越来越精细且变化万端。各学科有其内在的特别性,一些基础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哲学等,偏重理论和学术性;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例如医学、工程、商科等,则强调与现实需求的密切结合。学科分野表明在老师知识储备和技能传授上应体现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但这不排除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即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德性和德能培育,亦不能轻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汇合成现代大学之精华与实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老师能力与学生能力之间有着内在关联性和必定因果性,只有养育“高师”,才能尽出“高徒”;唯有以老师的多元能力开发为基础,方能实现学生的全面进展。当下对大学老师能力开发有两大对立理论,一是知识基础论,另一是德性基础论。知识基础论以专业知识为老师立业之本,认为大学应重用和培育知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