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思想道德学习的思考 1 高校老师缺乏思想道德学习动力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1.1 社会大环境的转变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是,在急于摆脱贫困,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却完全忽略了道德建设,使得中国社会在发生转型的特别时期,传统道德发生了裂变、消亡,新的道德没有建立起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面对各种“利”的诱惑,贫富的巨大反差,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极度迷茫的状态,因为没有正确清楚的道德观,致使今日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炫富事件,流行着“宁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极度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观点,对物质、金钱、权力的沉醉迷恋取代了以前崇高的理想,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已经到了只根据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了。 1.2 高校老师的人员结构 中国高校在国家提倡教育产业化的号召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行扩招,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现在的普及教育,那么扩招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师资力量的不够,为了满足这个亟待解决的需求,高校在选择老师时只能降低进校的条件并且只重视老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而忽略了思想道德这一方面的把关,这样一来,进入高校老师队伍中的人员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面对着滚滚而来的经济浪潮,一些自我道德修养不够的老师,就会忘记师德,忘记老师这个行业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具有的崇高性,开始不甘于清贫,为追求金钱和权力弄出论文造假等玷污高等学府的事件。另外,高校中还有一部分非常年轻的老师,他们从学校进入学校,没有与社会真正地接触,也没有人生的经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特点还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就更谈不上如何育人了。 1.3 高校老师背景分析 近年,老一代的高校老师都陆续的到了退休的年龄,在高校中担任着中坚力量的老师,大部分是生于 70 年代,长于 80 年代的这一代人。这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整体来说是非常薄弱的。小时候处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传统道德分崩离析,孝、仁、智、礼、义、信等中国传统美德遭到肆意践踏,等长到青年,又赶上国家为摆脱贫困埋头大搞经济建设,无心顾及道德的重建,并且,随着对外开放,西方一些思潮的涌入,混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一起冲击着社会上每个人的灵魂,高校老师也未能幸免,那些思想道德薄弱的一些老师难免就会随波逐流。 2 对加强高校老师思想道德学习的几点想法 2.1 高校老师在提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