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育途径 (一)管理者对创新人才的培育 1.培育创新型的老师老师的水平是素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并具创新能力的优秀老师可谓高等学校全面培育创新人才的首要之急。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自身具备的创新意识很重要。在中国的高校学府里,各项规章制度严密,虽然这是教学秩序和教务管理的基本保障,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造成了束缚。这样的制度就要求老师有一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合理的限度内尽可能地有所突破。只有老师自己带着这样的创新精神工作,才能培育出勇于创新的杰出学生。其次,在秉持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老师也应该将创新精神付诸于行动,更好地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创新训练,培育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长,进行个性化教育,将教学工作从单一的教授转变为多元化的引导、咨询和服务,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后,老师应通过自身的科学讨论提高其创新能力,敢于挑战,勇于突破,以自身对创新的实践作为学生的榜样,只有称职的、专业性的老师才能培育出具有制造性的学生。2.探究创新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创新教学应该具有不同寻常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老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的角色开展制造性教学活动,把启发式教学作为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尽管每位高校老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但要想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既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培育出创新人才,老师就需要转变以往单调的知识传授方式,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把重点放在培育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批判思考的主动性上。注重启发式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进展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主导因素,设立讨论型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西方行政理论进展的课程教学中,老师可采纳传统的单方面授课型教学方式讲解经典的西方理论等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可采纳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该理论对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局限性,展开批判式的讨论,将基础内容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评论,由学生代表进行汇报评述,如观点分歧较大,还可以通过学生辩论的方式来探究问题。这种以老师为辅佐、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能有效挖掘学生的探究欲和制造欲,激发学生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