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多元化策略讨论 一、高校素养教育的孤立 由于社会的剧烈转型、科技力量的迅速进展,快速地提供给人类更多更高级的所需物质。人类自身的对事物的追求欲望开始促使其使用各种方法追求物质的更新,于是对物质利益的孤独追求的同时人们开始忽略精神的提升,在更加物质的社会中以此获得高人一等的虚荣感。这种文化的割裂现象使得即便具有很高科学造诣的理论学者也无法成为聪慧的管理者来解决现今重大的社会矛盾。现实如此,观察我们身边的学生就不难看到,由于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学生从选择专业开始就把能找到好工作当成首要目标;老师为了迎合社会以及学生的需要也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肩负起促进就业的工作。大学深深陷入了要适应社会、能生存于经济浪潮中的论调之中。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的需求,适应学生就业的需求,适应经济效益的需求,从而忽视了大学不同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超越性的一面;过于强调大学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大学教育在完善学生对于人生目标的设定以及在塑造学生人生性格方面的功能。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累积的过程,更是对自身周遭环境的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大多数毕业生在大学四年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都有一个较深的感触:专业知识是可以在工作中根据需要而不断完善的,但是在学生时期形成的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于日后的工作生活更为重要。而目前在校学生还没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社会过于功利的环境对其无孔不入的渗透,甚至老师自身带有的生存危机也影响到学生。学生会认为,读书求学似乎仅仅就是为了谋求一个待遇高、收入高、有面子的职位,而从不强调对知识和人生原本的渴求,对人生本质的追求。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其本身就是应将基本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文化教育结合,这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紧随新世纪新经济的根本要求。现代的大学教育无论从专业的设置以及教育的引导上充分体现出了分裂知识的教授和人格的塑造相结合的教育趋势,使原来应当紧密结合的知识割裂为条形的独立的知识领域,而且使高等教育在过分迎合经济需求的路途上变成了狭窄的促就业活动。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正在沦为专业教育、工具教育的点缀或装饰,成为为了符合课程设置而不得不设置的“鸡肋”。而大学生们在这种后有社会不断推动、前有现实需求牵引的情况下也充分适应了这种趋势,几乎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考级、考证等对自己今后生活有用的活动上,这也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过度宣扬,“自我、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