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献学教学设计讨论 摘要: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等进行设计,将微课知识包引入课堂,重构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实现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对学生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的培育,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知识包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概念在 2000 年被明确提出,之后随着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网络学习平台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智能化学习设备的普及,翻转课堂的理念逐渐被国内外教育界所接受,也使在互联网时代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的传统课堂有了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目前中小学课堂对“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应用远远多于高等学校教学,那么针对文献学这样一门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否也能够实现有效“翻转”呢? 一、文献学课程“翻转”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理论讨论成果不少,但从实践来看,并没有打破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老师仍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被弱化、边缘化,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成为了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而“翻转课堂”则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来调节学习节奏。“翻转课堂”要求学生的高度参加,要求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献学是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但还有若干重要问题值得考量,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真能取得预期效果是不可轻易估量的,在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中“文献学”是空白的,太多的核心内容仅仅靠学生课前观看视频不足以达到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化理解,那么就此展开的所有小组讨论都将流于形式,并且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执行力也各不相同,如何保证监控不同层次学生课前学习的有效性?在分小组讨论过程中,如何客观评价小组成员的贡献?假如所有的这一切都流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华丽包装,那“翻转课堂”就失去了翻转的意义。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的结论是文献学这门课程并不适合完全翻转,但在“翻转课堂”理念下,我们可以把微课知识包、Kahoot 等形成性评价应用软件以及思维导图与文献学教学相结合,也是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