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高校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_第1页
1/15
高校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_第2页
2/15
高校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_第3页
3/15
高校文学通识教育课程讨论 摘要:高校文学通识类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文学教育的规律,又要考虑院校的特别性;应以元典为中心,突出经典意识,让学生在对中外经典名著的把握中构建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尽力规避重复,实现课程内容与中小学语文无缝对接;应立足原典,注意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度;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性质与层次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方面,应打造文学通识类课程群,将文学知识系统化。 关键词:元典;文学经典;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在高校学科及课程体系中,文学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领域之一,对培育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格情操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一些非综合性院校,文学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现状令人担忧。这亟待从事高校文学教育的老师和管理者思考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文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所在的文学通识类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认为,要想使文学教育对学生产生切实有效的影响,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改革,形成既符合不同专业学生水平和特点,又遵循文学规律的教学机制和体系。 一、以元典为中心,突出经典意识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首先遇到的便是取舍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有资格进入大学语文课堂呢?我们认为,应该以文学元典为中心,突出经典意识。所谓元典,就是人类文化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典籍,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价值与地位毋庸置疑。著名学者冯天瑜认为:“元典在诸相关民族的历史生活中拥有的崇高地位,不仅由元典 ‘文本’的内涵(‘本义’)丰富性所导致,也由元典的不断被诠释( ‘引申义’)所强化。元典‘文本’的自身性质与元典‘文本’的被反复解释发挥的过程,共同铸造了元典的历史地位。”[1]从这个角度来说,突出元典对于文学导读类课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西方著名文论家布鲁姆曾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2]经典是促使人们学习思考、回归自我的重要素材。所以,我们在遴选课程内容时,一定要牢牢把握经典这个标准,重点选取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具有丰富审美内涵及思想深度的作品;同时,要回归文学的本质,对以往忽略文学审美等偏离语文本质的教育方式予以纠正。近年来,由于素养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校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