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闪辞”现象管理学思考 摘要:近年来,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整体离职率逐年提高。“闪辞”现象是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深层次问题。文章基于管理学视角,通过分析“闪辞”现象的原因,探究规避“闪辞”现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闪辞”;供求关系;入职匹配;心理契约 一、高校毕业生 “闪辞”现象的社会评判目前,高校毕业生离职现象颇为常见,某些毕业生入职不久便有了更换工作的想法,这种短时间离职的现象被业界称为“闪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许多毕业生往往费尽心思也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些求职的幸运儿却在历经初入职场的短暂兴奋和喜悦之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迅速产生对职场环境的各种抱怨、不满甚至是厌倦,进而选择躲避、辞职。对于高校毕业生“闪辞”现象,社会给予了不同的评判。一类观点表现为支持,认为“闪辞”是高校毕业生“高期望”与“低现实”的磨合过程,这是“不安于现状”的体现,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批判。此观点还主张就业是一种自由的双向选择,“闪辞”包含辞职和辞退,大学生在面对冷脸时选择“闪辞”也是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类则是批判的观点,认为“闪辞”的背后是诚信的缺失,其实质是责任感缺失,缺乏职业精神和吃苦精神,对自己选择工作的不尊重,并对“跳蚤族”提出莫要迷失自我,成才首先需要成长,需要沉心和坚持,否则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一味地跳来跳去,很容易“跳”丢自己等一系列建议。还有一类观点则把矛头指向用人单位和高校教育,认为用人单位要避开高“闪辞”率,就必须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进展空间和机会,丰富工作内容,提高薪酬待遇等,言外之意,部分用人单位条件苛刻,薪酬偏低,毕业生职业进展前景渺茫,是造成“闪辞”的直接动因;对高校教育的言辞则更为犀利,认为“闪辞”是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不足和职业指导的缺失,高校需承担教育的“主体责任”。除此之外,社会舆论还对政府在反就业卑视、劳动合法权益和劳动工资保障立法,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闪辞”现象成因的管理学分析 高校毕业生“闪辞”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首先,企业投入的招聘、培训等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付诸东流,加之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进展。其次,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是谈“闪”色变,招聘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