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老师教学行为及策略 摘要:近几年,各个高校老师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都得到了较深层次、较全面的改革。但是高校老师课堂问题行为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仍然比较普遍,由于部分老师对教学课堂的理念把握不准确,导致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很多的课堂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将长期地存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而且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老师;课堂问题行为;教学质量;策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内涵 高校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涵,课堂作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也就成了教育理念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重要媒介。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遵守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正常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等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危害性。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课堂教学包含教学条件、课堂难度、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等诸多因素,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教学关系网,其中,老师教学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培育水平,影响着老师和学生的成长进展,因此,高校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讨论,对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对高校老师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特征及表现 1.高校老师课堂教学有很强的独立选择性 如,老师的教学手段、教学风格,高校老师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教学惯性,学生习惯“听”,老师习惯“讲、念、演”,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或者单一地讲讲自己的看法,然而学生却为了课堂知识传播的被动接受者,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交谈和思想碰撞被单一重复的教学模式扼杀,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而学生主体在课堂上渐渐被遗忘。老师的思想理念决定教学内容和进度,是否应该给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也不在老师教学考虑的范围内,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否有效更是不得而知。在高校课堂中,考试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唯一的要求,而在考试过后,这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将会被学生慢慢遗忘,学生从而失去了思考、学习和积极实践的动力。 2.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提供者和使用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互动,具体是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