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论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 从客观的角度考虑,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社会人才的重任,应该具有积极进取、健康自信的职业形象。然而近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辅导员也开始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倦怠。面对繁琐的学生工作,辅导员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常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这抑制了其工作热情。在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对待学生冷漠、麻木,将工作对象当作没有感情的事物来对待,并对当前的工作内容感到厌倦。他们一方面感觉工作无助,付出太多而带来的回报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他们感到辅导员这个职位没有什么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道德水准不高、思想觉悟不高、政治意识浅薄,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够;对学生工作的责任心不够强,敬业、爱业的奉献精神不够,工作作风不够严谨。 (三)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校辅导员都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普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的职业知识,这不利于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此外,部分辅导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法律知识掌握得较少,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法律法规教育。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的原因 (一)社会角色认同的差异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召开了相关会议,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明确的定位,但是社会上普遍把辅导员视为教辅人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专业不行才来干这行。在评定职称和发放津贴时,辅导员不能与专业老师享受同等的待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声望。 (二)学生工作的巨大挑战 学生工作的难度大、压力大、挑战大主要源于学生群体的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社会消极因素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发生扭曲,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追求民主的愿望强烈,需要辅导员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