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讨论 摘要: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很多时候会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在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管理方面缺少柔性,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本文切入柔性视角来讨论高校道德教育的管理问题,是对高校道德教育管理的一次创新,也为高校提升道德教育效果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道德教育;柔性管理;实践讨论 一、引言 本次调查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调查实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工具为自编问卷,共15 道题,分别涉及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柔性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对策等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 200 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 50 人,回收有效问卷 182 份,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二、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对学生教条性灌输道德知识,其刚性效果使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薄弱。在中国,道德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首先把一套固定的道德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价值才得以实现。换言之,“灌输”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基础,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就目前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情况来看,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呈现出教条性的特点。就方法来看,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老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进展规律对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就内容来看,从古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到今日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些现成的原则、概念,无不体现出教条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标签式”的道德知识并内化于心,将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调查问卷显示,7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实行的方法是教条性灌输道德知识,有 12%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他们自身道德的养成,10%的学生认为优秀榜样的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了主要作用,还有 3%的学生选择自我教育。可以看出,教条性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猎取知识的意识,老师重视知识教学轻视技能教学,重视传授教学轻视方法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淡化了。二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知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