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与考评 本文 课堂教学的掌控 音乐鉴赏教学假如只是简单地听听音乐、放放录像、老师分析作品等僵硬、凝重的教学方式,那学生就无法认识音乐的内涵,达不到训练审美的目的。其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对课堂的掌控对学生理解、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学的三条原则:“艺术融合性原则、艺术参加性原则、和艺术愉悦性原则。”[2]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廖乃雄先生所讲的音乐教学执教的原则,即:“审美的原则、直观的原则、模仿的原则、启发的原则、游戏的原则、原本性(元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发现性、制造性原则、自做的原则、合作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3]则更为透彻地讲述了艺术教育的实质。由此,音乐鉴赏课教学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授受过程,仅凭老师的讲解和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教学中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强调师生之间共享音乐时身心上的沟通与融通,分享音乐动人心魄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老师首先提示学生大小提琴在曲中分别表现的不同人物,提醒学生注意这两种主要乐器在曲子进行的不同阶段怎么表达不同的感情,再加上音乐所表达的主题:同窗共读、送别、抗婚、化蝶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到音乐所表达的深刻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分享音乐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感受。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而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教学班级人数太多等特别原因,高校音乐鉴赏课考核的方式更难做到全面、科学、到位。像一般学科那样的阅卷子、打勾勾的方法显然至少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平常音乐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明显不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也通过借鉴中外比较好的考核方式,笔者在音乐鉴赏课考核中采纳以下方式:(1)平常训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老师在本科程一开始就组织学生按学号随机组成学习小组,每组 5-6 人,上课的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次选 2-3 个小组回答并记分。课后作业也是一样,由小组成员统一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打分。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例:课堂上集中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以及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解民族音乐中所表达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所主张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美和善的完美和谐,课后作业则是视听:古曲《夕阳箫鼓》、《阳春白雪》、《二泉印月》以及管弦乐:《瑶族舞曲》、《春节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一个学期下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