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的重点讨论论文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学校德育走出困境。可以采纳的主要方法有:让学生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中提升社会价值,在获得爱与尊重的权利中提高人文道德素养,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培育道德情感。目的是使学生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德育工作框架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职;德育;着力点 传统的德育模式关注社会需要,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忽视人的自身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工具化特征等因素使追求自我的高职生在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道德要求的矛盾中无从选择,也使高职德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情感缺失——高职德育的“瓶颈” 学校德育就是要“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而感应与共鸣的产生,必须根据自身的认知进展阶段,在社会公共活动中不断地选择,在艰难的选择中体验个人情感。而学生的情感缺失正是传统德育的“瓶颈”之一。 传统德育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教育者的“靶子”在传统德育中,社会本位的指导思想要求按社会需要泛政治化地设定德育目标。强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着重培育学生的服从意识,使德育的社会功能极度膨胀,忽视学生个体意识的存在与内在情感的满足,使德育的享用功能被压抑;根据历史纪念日一阵风地、多年一贯地、强制性地、经验化地规定阶段性德育主题,规划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身心进展水平、认知进展规律、内在需要、情感愉悦,从而使充满好奇、追求刺激、喜爱变化的青年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根据考试指挥棒的需要,本本主义地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把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德育互动过程变成教育者手持“枪弹”向学生这一“靶子”射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接受心理,压抑了学生的道德制造冲动,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权利。总之,这种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思维方式把德育变成了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重管教的高压式德育、重活动的形式化德育,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的状况与学生自身的特点使高职生丢失自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升格、转制而成的,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不及以前的中专时期或专科时期,更不及其他老牌的本、专科学校。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可度不高,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学生的组成看,高中的中下等学生和“三校”生成为学生主体。这一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在老师、家长眼中就是“差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