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讨论 摘要:鉴于目前高职护理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高职护生塑造理想人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法律规范。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职护理;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其凝练出的“仁、爱、精、诚”职业精神,为大中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在高职护理院校第二课堂不仅是专业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绝好路径。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形的内容和理念与无形的感染和熏陶结合起来,有利于塑造护生的理想人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其良好的道德修养。 1 高职护理院校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1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科学。高职护理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围绕社会需求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往往片面追求高护考通过率或就业率,过多重视学生工作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育,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2]。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往往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实现,课程设置往往是老师自定教学目标,自发备课、上课,课程内容的选取也多是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简单讲解或读几本传统经典著作,既不系统也不深化,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1.2 传统文化授课师资力量不足。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对高学历人才、专家的引进力度,但引进对象往往偏向于专业课教学人员,对于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引进较少,为学生配备专门导师的比例更少。现阶段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和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老师,缺少高层次的传统文化传承人,传统文化授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1.3 传统文化课堂备课不充分。高职院校对老师的考核、职称晋升更倾向于老师的专业课教学情况和科研工作成绩,对传统文化授课老师的支持力度不大,其结果是高职老师平常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教学和科研,除非学校硬性要求,很少有人主动去指导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第二化课堂活动,而承担第二课堂主要指导工作的专职思政工作人员又因工作繁杂而无暇顾及[3],对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细节的设计和内容选择、指导存在不足,课程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