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老师协同创新进展讨论 1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概括来讲,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就是通过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围绕区域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和行业企业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政府、中介组织等主体的协同支持下,校企深度合作,力求在重大课题上取得重要进展的创新活动。基于此,要通过完善政校企合作平台和学校内部的各项机制,建立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机制,从各合作方的目标、过程、评价上都力求体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1]的社会责任,在组织、团队、制度、文化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长效合作。这种合作,对于推动高职老师专业进展具有良好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下,参加校企合作的一般都是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和区域或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引导、推动和协调作用。2024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24 计划”)。该计划提出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成一批国家级“2024 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推动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各级政府对于实施这项战略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以广东省为例,2024 年 5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广东省要建设协同创新示范省,组建一批省级 2024 协同创新中心,为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4 年 3 月,已有北京大学等牵头单位申请的 17 家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的 2024协同创新中心,并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1.2 行业的有力指导 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的进展过程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视为一项基本定位。在政校企合作的体系中,地方性的行业组织和主管部门可以利用丰富的行业资源,以第三方的咨询机构或者合作主体的身份参加合作体系,在行业及专业标准制定、技术合作与沟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老师培训等多方面发挥更加有力的指导作用,从而推动高职老师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专业进展。 1.3 校企的深度融合 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的根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