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老师职称评聘改革探析 摘要:在高职教育推动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基于PDCA方法探讨了“放管服”改革后职称评聘的全流程实施策略。在计划阶段,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和原则;在执行阶段,基于进展理念,参照专业布局与事业进展规划明确岗位设置与评聘标准;在检查阶段,根据公平公开原则,法律规范标准制定与评聘实施两个流程,建立补正、申诉、应急处理与监督管理等机制;在处理阶段,坚持可持续思路,建立全流程经验积累、总结与改进机制。 关键词:高职;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PDCA 一、引言 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提出下放高校老师职称评审权、改进老师职称评审方法的指导意见[1]。同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人〔2017〕5号),提出下放高校老师职称评审权,将高校老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改进老师职称评审方法,重视师德表现、教学业绩等内涵,提倡分类考核、多元考核等,并对加强职称评审制度建设及监管,对专家遴选、评审规则制定、评审认定程序、监管、惩处等流程均提出了具体要求[2]。国家推动高校老师职称“放管服”改革对法律规范流程、加强监管的要求刚好构成了一个PDCA循环,即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内的完整工作过程[3-4],这个循环中具体环节的科学考量和系统设计,成为影响高校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计划(P):基于问题导向厘清职称评聘的目的和原则 高校职称评聘权利下放改革已经在本科院校进行了多年试点,并取得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在高职院校领域还处于探究阶段。近年来,高职教育进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强化,但职称评聘工作多数遵循评聘分开的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参考本科职称条件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经过集中的评审流程取得资格证书,再根据各院校自身岗位设置情况组织竞聘。这种方式往往造成了院校岗位需求、个人岗位能力、职称证书三者之间相互错位,出现供需不平衡、人岗不匹配、水平同质化等问题。浙江省、福建省等率先探究了高职教育职称评聘结合改革[5-6],为高职教育基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