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在现代产业高速进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面对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格外迫切,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培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1]。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需要依托于产业进展与行业用人需求,需与企业的技能需求和人才需求保持一致。但管理类课程大多偏向理论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程度较弱、缺乏真实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教学,降低课程的理论晦涩程度,建构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体系。 1PDCA 循环理论基础及讨论现状 PDCA 循环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并且传播的,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基本科学程序,经过多年的进展和完善,现已应用于社会管理和学术讨论的各个领域,在管理学上成为一种通用的理论分析模型[2]139。该理论包含的 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环节组成一个不断滚动上升的圆环,并不随着一轮运行的结束而完结,前一个循环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如此循环反复、不断推动质量的提升。PDCA 循环理论在高职院校的讨论多见于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育模式和顶岗实习等方面,国内将 PDCA 循环理论与高职课程改革相结合的讨论较少,截至 2024 年底,通过对中国知网文献的查询,相关文献仅有十余篇,PDCA 循环理论应用至高职管理类课程改革的文献仅有不到十篇。其中,李蔚然、谭函梅、肖频等对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了 PDCA 循环体系的构建[3-5];柳天杰和冯桂云、陈倩清和汤婧对 PDCA 循环理论应用于单门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讨论[6-7];也有部分学者将改进后的 PDCA 循环理论用于高职课程改革模式中,如潘峰、冯雪萍和刘轶宏提出 R-PDCA 循环模式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创新地增加了了R(调研)步骤,认为在实施 PDCA 循环之前首先需要展开广泛深化的调研[2]139-141;于锦绣和吴鲲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创设 PDDCEA 循环,设计了规划、分解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任务评价、任务调整等 6 个环节的改良型循环[8]。 2 高职管理类课程 PDCA 循环模式构建 PDCA 循环理论主要应用在产品质量的提升上,事实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