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模式讨论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必须以校企“双主体”为核心,将企业资源引入职业院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二级学院,解析岗位技能、凸显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立足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根据职场需求、建立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五位一体”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艺术设计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 2024—2024年)》中提到大力进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进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加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①。由此可看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只靠学校单方面是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如何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是当前高职教育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模式表面化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合作而合作”。有些合作只停留在文件协议上而无实质性的深化操作,有些合作只是学生进校时参观企业、毕业时顶岗实习,合作模式表面化,学校没有沉下心来思考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育不够。这些问题并不是校企合作本身的问题,而是校企合作双方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双方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在合作过程中能取得什么样的利益,这样就使校企合作培育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2.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化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照搬本科的做法,缺乏与企业项目流程的对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比较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在知识点的结构上缺少衔接性,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设计思维,从而导致设计能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距离。3.教学组织与实施缺少灵活性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部分高职院校依旧采纳以往静态的固定班级组织形式,缺少灵活性。全班学生无论水平高低或是否有特长,都统一地按部就班完成课程的学习,老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效果不理想。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足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建设上,有的因课程和专业限制,利用率不高,设备长期闲置;有的设备与工作实际不符,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有的无法满足学生成批地上岗实训,使实践性教学难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