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教学的评论透析 本文 评价是为了一切的学生平均是为了一切学生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老师应当坚持“一视同仁”的理念和“因人施评”的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老师往往受“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心理特性的影响,容易对学生的评价形成思维定势。以偏概全、一好百好等现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时常存在。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要坚持以进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将有限的评价给最需要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其进展动力。这才是评价的本质所在。 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诸多表现实施的评论和诊断活动。在传统教学中,评价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评价内容以共性为主导;评价方式以定性为主导。随着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此,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从促进学生可持续进展的目的出发,将他评与自评、个性与共性、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他评与自评是相对而言的。他评是指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评价客体之外的;而自评的评价客体本身就作为评价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他评与自评通常是并存的。当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自评的地位远远不及他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他评为主,自评为辅,甚至于以他评取代自评。他评一般而言包括两个主体,即老师和除被评者之外的其他学生。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自然在他评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老师“闻道在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老师的评价并不具有完全的正向作用,有时的确难以满足个体和群体学生的内心需求。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仍然需要老师让渡评价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一对多的活动,即老师一人要面临多个被评者。因此,就算能力再强、教学水平再高的老师,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有效评价。这就需要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基础上,有效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一方面准确把握共性的问题,作集体评价;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个性问题,作具有针对性的个性评价,而不是敷衍性的以“嗯、啊、好”等回答取代评价。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数评价都是定性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