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历史教育分析论文 一、现阶段历史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分析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进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目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整个教育教学界的共识,尤其是历史教育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疑问,人文精神的培育理应涵盖整个历史教育教学体系,把好的教育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但是现行历史教育中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明显缺失。 (二)缺失现象 1-历史教科书缺失人文精神的内容 (1)泛谈社会结构,忽视人性结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是根据社会结构几大领域编写的,没有呈现这些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和反映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理智属性。如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司马迁只说写《史记》,不说其史德;讲商鞅变法,只讲变法措施,不提商鞅的改革勇气和无畏精神。这样的教科书留给学生的无非是几个孤立的人名而已,无非是一个个历史符号,不会在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更不会使学生由此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2)倚重知识累积,忽视心灵呵护。历史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历史教科书应该是通过寻找先人留下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存、历史现象、历史思想来启迪心智、感悟真理、把握现在、预测未来,也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奇思妙想给学生以一种智慧、巧思与良知。然而,现行历史教科书在强调人对社会进展、人对社会适应、人对知识的依赖以及高度重视学生知识累积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的呵护。疏谈民族亲和,少有鲜活的史实,不谈人群类性,鲜讲社会协作。这样的教科书难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和衷共济的人世、领略到真实深刻的人生、体味到错综复杂的人际、感受到丰富多味的人情、体会到客观实存的人道。 2.高职院校教育缺失人文教育理念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淡化。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院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育,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从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