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经管适应性评价综述 一,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模式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事业方式统筹高速公路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首先与目前我国的金融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充足的建设资金。其次,非盈利事业机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地区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开管理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行业管理政策、标准的贯彻落实。但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是交通厅作为融资主体,与有关现行法规和政策要求不相一致;实行统贷统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金的更广泛利用;事业型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职责上存在政事不分、自我监督的现象,管理效率较低。第二,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 72%的高速公路由省公路局为管理主体,负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统贷统还和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坚持了集中统一管理,行业管理水平较高,特别是较好地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的监管,为社会提供了较好的公路运输服务;也积极进行了投融资多元化的尝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路管理机构承担了几乎所有国省干线(包括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职能,管理范围较大,有事企不分现象,管理效率不高;运营管理阶段实行省地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存在权责不对应和机构较臃肿的问题。第三,从分散到部分集中的准企业化管理。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简称川高公司)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融资、建设管理、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和养护管理等职能。此模式的特点在于:川高公司是省交通厅下属的企业,又承担了某些行政管理职能,比如建设监管、路政管理等,这种模式类似于将事业型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管理的实施,保证管理的统一,降低管理的成本。第四,从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高速公路实行“省领导小组决策、省高指监管、公司筹资、市高指建设”的模式,逐渐形成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四分开的格局。全省高速公路管理资源重组后,成立了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筹资和经营管理。江苏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存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指挥部模式是传统的建管模式,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高速公路的社会公益性之间矛盾明显;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