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 管理体系的表现形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自 2025 年起在集团公司内部广泛开展了建立和实施 HSE 管理体系的工作,并于 2025 年对承包商提出了建立和实施HSE 管理体系的要求。对此,很多企业通过初始状态评审、开展广泛的风险评价、编制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发布实施、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建立和实施了 HSE 管理体系。那么,一个比较成功的 HSE 管理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呢?一、体系文件要清楚企业建立和实施 HSE 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控制 HSE 风险和环境影响。围绕控制风险与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有一套明确各层次、各岗位职责和作用以及如何去做的体系文件,进而依靠体系文件来实施管理,控制作业活动、生产过程和作业人员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建立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都比较顺利,而从作业文件来讲,往往有些欠缺。比如,有的企业所建立的作业文件往往只是管理制度甚至是部分管理制度的汇编,缺少操作岗位的作业性文件。可能有人认为假如把操作岗位的作业性文件列入,会导致文件的数量过多,难于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清楚”的概念。我们可以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在我们的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中规定哪些属于公司(厂)控制的,哪些属于基层单位(车间)控制的,在相应的层次中,可以建立公司或基层单位的有效(受控)文件清单,接收、发放文件记录等。公司可以从手册、程序文件和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清单;基层单位可以从适用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方面、操作岗位方面等建立自己的清单。这样一来,在体系文件方面,既有了体系文件,又有了清楚的控制和查询途径。二、体系文件要得到运转与实施撰写体系文件的目的是要依靠体系文件来实施管理,来控制作业活动、生产过程和作业人员的行为。既然要依靠体系文件去管理,去控制,就需要对文件本身进行管理,我们建议每个部门和基层单位都要建立自己的有效(受控)文件清单,受控文件至少要包括部门(基层单位)的年度 HSE 目标、部门员工的职责划分、部门的风险因素清单、管理手册、适用于本部门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含适用于本部门的上级的管理制度、自己的管理制度、用于操作岗位的作业文件以及各种适用的作业票、记录等)、上级下发的适用于本部门的有关 HSE管理方面的文件等(含会议记录、检查通报、内审计划、内审报告及管理评审报告等)。另外,每个部门还要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审报告或清单。有了这些,基本明确了管理途径,然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