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纵使情深留不住,奈何目送徒伤悲 《目送》一文由龙应台所著,主要记录了作者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作为家长的欣喜、无奈,文章末尾是最打动人心得。下面我带来的是《目送》读后感:纵使情深留不住,奈何目送徒伤悲。 在我的记忆里,所谓的“读书”是读课本以外的书,也就是看课外书,才叫读书。假如这样细算开来的话,上大学之前,我读的书,少之又少,简直屈指可数。因此,我非常珍惜看书的机会,也特别享受看书的过程,感觉看书是一件令人特别幸福的事情,很满意的事情。读书,“不仅多识了草木之名,而且还可以上溯古今,下及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因而,我看书总要有一种自己所谓的仪式感。 每次看书,我都要洗洗手,静一静心。其次,我最喜爱在雨天里看书,白天,不开灯,靠近窗子的位置,坐在床上,倚靠着墙,再放上一个背靠,把书放在膝盖上,双手捧着,一页一页地翻着。整个世界,除了淅沥淅沥的雨声、翻书的声音,窗外不时传来的丝丝凉意,就只剩下脑海里波涛汹涌、起起伏伏的无声画面:仿佛整个世界都跟我一起沉醉在书的世界里,仿佛自己拥有了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感觉内心很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欣喜,很幸福。 然而,雨天不会天天有;工作之后,这样满意的闲暇时间更少了。有时候,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泡一杯清茶,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把思绪沉醉在书中;有时候,在静静的夜晚伴着柔和的灯光翻看喜爱的书,心情也一如夜色一样宁静平和:这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满意,一种无边的幸福。 可是,今年,漫长的暑假里,时间很充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很抗拒阅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因为我很久之前就看过龙应台写的一篇同名散文,我被其中的那段话完全的 hold 住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 龙应台的单篇散文《目送》的结尾中的三个字“不必追”与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结尾顾曼桢对初恋情人沈世均说的那四个字“回不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回味不已,感伤不已。、 也许是个人年龄的原因,也可能是送完第一届高三之后,学生离开了,办公室散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