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状的调查体会 今年我市共招募 192 名村官大学生(其中成都项目 118 名,彭州项目 74 名),如何进一步促进本计划的持续进展和良性循环,让大学生村官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基层培育一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村官队伍。1 月 12日—2 月 10 日,团市委就本课题在我市重点镇对 XX 年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 20 名大学生所在村进行走访调查,并召开多次座谈会,有以下几点体会。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进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 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平均年龄 46 岁,文化知识水平低,大专以上不足 7%,观念落后,能主动带领村民致富的不足 20%;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估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 1000 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大学生村官反映压力大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 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有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极少大学生愿扎根农村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进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制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