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气的表达 园林中“气”的表达 1.园林选址皇家园林选址历来首选可纳自然山水入园之地域,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记载了造园哲匠刘舟园林选址意向的叙述:“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奇,朝向良好,土地肥沃…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2 清楚的表明选址注重藏风聚气;私家园林属于官僚贵族和文人富商所有,他们以“园居”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造园选址尤为重要。如苏州藕园东为流水,西有大路,南有河流,北有藏书楼,楼后有水,再加上园内东部的黄石大假山,整个园子选址布局符合风水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体现生气凝聚而不散泄的模式。苏州拙政园选址时,无邻借之景,但“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故选址于此,水是联系山、建筑、植物的纽带,使园林景物相贯穿;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人们修身养性之处,选址不仅要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又要藏风纳气,突出仙境神域特色。寺庙往往选典型的昆仑、蓬莱、壶天结构,以利于天地之气会聚于穴借峰峦之势造昆仑蓬莱之景,以此给人崇高超脱之感;借自然洞穴或山间盆地造就壶天模式。往往是利用地貌隐蔽性制造封闭壶天结构,以此形成良好生态小气候。 2.掇山掇山置石传统园林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园林中湖石假山的形态和布置就体现了气的作用。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山漏窗后的十二生肖形态,夏山假山前屹立于池中的太湖石“鱼骨”形态,冬山狮状宣石都是以形托意,以景传神,传达气韵的生动。对于庭院小空间亦讲气的作用,如《园冶》掇山篇中把山石分成若干种类型,其中书房山中“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或悬崖峻壁,各有别致”,书房庭院空间虽小,但湖石假山的形态、布置有分有合、相互呼应,从起始到结尾都有气的贯穿。 3.理水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说:“…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风。”风水理论中要求藏风纳气,气融需得水,得水为上。在古典园林中园无水不活,前提是园中水本身要有活气,若一潭死水贯穿园中,就不会给园带来任何生气。因此,水要有来龙去脉才是活水,如苏州网师园大水池西北的曲桥,池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有不尽之意;同样,在池之东南也有一小桥,水流向南越来越狭,似流向深远处总之,园林中水景对不同空间的沟通和联系是对“气”这一概念最明显的体现。 4.植物植物在园林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园林追求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