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1400 字书评 《乌合之众》这一本书很有名气,我信任很多人都读过,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与我们思维不同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思考和品读,体会其中的韵味。下面是我带来的乌合之众读后感 1400 字书评,有兴趣的一定要来读一读哦。 首先,我为什么看《乌合之众》呢? 第一点,这本书很著名,著名到似乎我不读这本书都不好意思说我学过社会学;第二点,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读过这本书,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他们几个聊到《乌合之众》,聊得特别起劲,而我只是听过这本书,完全不了解它的内容,根本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地在一旁,极为无趣。于是我一回家就把这本书列入了我的书单,也确实付出了行动,坚持每天读几页并做好笔记,只是没有感想,也许是出于赌气吧,但没过一星期就悄无声息地放弃了。第三点,最重要的一点,读《乌合之众》“升级”成了我的作业。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迫于作业要求才重拾起这本书,但我更要说明,我是情不自禁写的这篇读后感。 我有一个笔友,前几天她发给我的一篇文章叫《不再依赖》,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因为害怕不合群,但是我又不善于交际,所以社交工具成了我了解别人的主要渠道,我醉心于翻阅 QQ 动态,从说说中看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醉心于在各种群聊中窥屏。虽然我转了专业,但原来专业的各种群聊我都没有退出或屏蔽,希望还能找到一点谈资和室友聊天。”我至今都还没有回复她,但我想,这篇文章可以作为给她的回复。 一直以来,我受到的思想教育都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制造者;在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于是,“群众”这个词在我心里有着极高的高度,但在这本书中,“群众”被嗤之以鼻,被痛斥不已,这也使得我初读此书时就对其有一种偏见,因为它带给我的冲击过大,让我无法接受。 勒庞认为,“有意识的人格的消逝,无意识人格的占得上风,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即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趋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勒庞所讲的群体区别于日常含义的“群体”以及心理学上所讲的“群体”所在之处。 群体的特征有: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轻信、情绪夸张和单纯、偏执、专横和保守、道德水平十分低下、没有推断力和批判精神。看啊,没有一个褒义词来形容群体。 而这些词语的背后,勒庞也给出了例子来解释和支撑。如,“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