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1800 字 《乌合之众》一书由古斯塔夫勒庞・所著,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大众性与独特性,这都是取决于人,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乌合之众读后感 1800 字,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第一次读《乌合之众》应该是六七年前读书时候,时隔数年,再读的感受有些不同了。 首先是小小的失望感。总体上而言,这次读的时候不如上次那么觉得新奇震撼。记得那次读的时候,一方面是觉得里面的例子都非常经典,可读性很强,另一方面觉得这个理论太牛了,用一个群体心理就解释了很多现象和问题。这一次则这两方面的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以及叩问内心感受的话,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过高期待导致的失望感。可能之前一次的感触太大,所以这次读之前就抱有过高期待,期待越高,失望的可能也就越大——这不关乎作品本身的质量,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周星驰和阿米尔-汗的电影的期待和感受中——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这种“高期待—小失望”并不意味着作品差,而且反而说明其价值很高,至少在某些层面或者时间点上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认知能力的提升带来更强批判。这几年虽然自惭虚度光阴,但是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认识能力还是在提升,再读《乌合之众》的时候,就不免带有了更多的批判性。因此,对于某些具体论点的论据和论证过程也有点不能赞同。比如多次提到的轻信错误推断进而以讹传讹、形成群体性的错误认识,这个虽然的确有群体轻信的意味,但是我的看法这种例子是更多的是信息传播本身的必定局限(包括认知能力和认知技术、传播技术、传播规律两等多方面的局限),而不是人们主观上的群体效应所致。当然,话说回来,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 第三,立场因素。第一次读的时候只简单学习了内容,而没有去关注作者勒庞的身份以及它的立场和态度,这一次则了解到作者是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群众”乃至否定法国大革命、否定民主的立场上来批判群体心理。对此,作为一个有着宪政意识的法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我是不太能接受这种论调的。且不说“密切联系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具体方法论,就单想想“要以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也会觉得过于简单否定群众是有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乌合之众》的观点是有“片面深刻”之嫌的。 在分析完了小小的失望感之后,还是得说,这本书里说到的群体心理问题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而其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