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读后感:为了师出有名必须取得胜利 八月炮火这一本书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人类并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育,依旧是这样肆意妄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历史教训,下面是我带来的八月炮火读后感:为了师出有名必须取得胜利。 一战是很奇妙的历史节点,用丘吉尔的话来说,自那以后,人类世界才算真正的进入了二十世纪,可怕的二十世纪。丘吉尔是英国人,在 1914 年之前,英国军队就已经完成了制服改革,因为现代军械的技术进步,大大提升了枪支的射程范围,于是如何躲避及隐藏,成为了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扣。然而同年,法国人却因为要把他们光鲜亮丽的大红色裤子从军装里剔除而大发雷霆,陆军士兵们认为,这亵渎了他们作为军人的荣耀和光环。争吵不过短短几十天之后,法国大兵们身上的鲜红色裤子,已经被硝烟染成了土色。无论德国人的四十天轰掉大巴黎的指标有没有完成,旧的战士都已经轰然倒塌。 所以,丘吉尔的话就显得更加的意味深长,可怕的二十世纪,是因为鲜亮色军装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还是曾经属于骑士的某种信仰在战争现代化的驱逐之下,无可奈何的分崩离析?诚如霞飞的备受争议然不可或缺,也诚如朗勒扎克的决定究竟是远见还是怯懦。历史的荣耀随着马恩河的河床淤泥沉底不见,某种维系了欧洲数百年浮华模样的牵记总算是不再需要修饰。这是丘吉尔的轻视和嘲讽吗?还是小毛奇或兴登堡深邃的绿色瞳孔释放出来的毒雾? 太喜爱巴巴拉·塔奇曼的话,嗯,历史就是没完没了的诱惑——而人类最大的无奈就是,明知这诱惑里藏匿着闪闪发光的金子,却情不自禁的在相似的坑洞里再一次灰头土脸。 或许,并不是不长记性。书里曾经无奈的说,旧的战争习性在一战期间被折磨蹂躏的体无完肤,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三四年间积累的经验到了二战的时候,又显示出了一无是处的惶恐。好吧,大约所有的人总有侥幸,自己会站在大多数的对面,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事情,或许会表现出更可控的样子。 如我这样一个心存八卦的读者所知,也如类似哈布斯堡家族的外强中干给人留下的印象。所谓欧洲,大约都是一些神的直系后裔之间的联姻与结合,最终以各式各样的表亲为核心人际关系的政治社会。于是乎,欧洲大陆的各种辉煌战役,拆解开来看大都有一种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荒诞好笑。不论盟友如何变化,也不论合约怎样拟定,都没有办法改变基于重商主义的某些价值倾斜。套用一句老土的话来说,就是既没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