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检测、修理作业“危机四伏”盛夏一过,各地化工企业纷纷掀起检测、修理热潮。然而,在走访中却了解到,原来是为了保障安全生产而进行的检测、修理过程当中却“危机四伏”。对此,专家提醒广阔化工企业,要保证安全管理措施执行到位。8 月 12 日,江苏某化工公司动力厂大修,根据检测、修理计划下达了 3 号工作票,除 312 号开关外,对其余开关进行清擦处理。分管负责人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工作及安全事项交待后,随即离开现场。工作安排时一位员工不在现场,回来后看到别人在清擦开关,自己也跟着干起来。而就在该员工清擦 312 号开关时,不幸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分析认为:该员工在不了解工作要求情况下,且未能根据相关规定验电确认便盲目操作;带电的 312 号开关未悬挂带电警示牌和放置隔离护栏;作业现场安全监护人员参加维修,监护不力、相互协调不够。 显然,此例事故有操作人员的过失,也与该企业安全措施不到位有关。假如严格根据企业《电器操作章程》执行,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开的。 据江苏利民 XXXX 有限公司安全科长庄文栋介绍,化工企业在检测、修理作业中容易发生的事故主要有:各类高低压触电、釜罐内维修的中毒窒息、高处作业坠落、各种机械损害、起重损害、物体跌落打击、阀体管道内物料灼烫喷溅等。“根据我们的经验,化工企业近 2成事故的发生在检测、修理期。”庄文栋说。 一家近几年以来曾发生数起检测、修理事故的大型国企分管安全的副总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安排检测、修理的时间很尴尬:市场行情低迷时,一般企业的财务情况就不理想,资金也比较紧张,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搞维修;行情好的时候往往都是满负荷运转,舍不得停下来检测、修理。因此,若干时间之后,设备实在不行了,才不得不被迫停车;或者为了赶检测、修理进度,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大搞疲劳战。“应当承认,现在许多化工企业的周期性大检测、修理实际上比计划经济时期做得都差。”他坦率地说。 从企业事故的事后分析看,一些企业员工的安全防范知识依旧匮乏,所谓“应知应会”落实得还很不够,致使员工在检测、修理中一旦碰到紧急情况,往往不知如何处理。苏北某磷酸盐生产企业检测、修理期间,在吊装一个塑料材质的磷酸计量罐时,检测、修理工主观推断罐体不重,便用麻绳进行起吊作业。当罐体即将就位时,绳索突然断裂,罐体立即向一旁倾覆,一操作工躲闪不及被罐体砸中,当场死亡。探究事故原因,操作工犯了主观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