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养殖废水改善渤海水质本文介绍了我国渤海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问题。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濒临枯竭的边缘。渤海水域物种数量不断减少,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渤海环境情况已经向人们亮出了红色信号。实施养殖“废”水处理排放和利用,开展生态合理的养殖模式,改变生产方式推行生态养殖已是刻不容缓。 世界性的海洋渔业资源与,已经向法制化轨道迈进,世界各海洋国家对海洋开发利用十分重视。各国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对环境容纳量,最大充许放流量,以及合理养殖密度和养殖量,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对工业和的排放严格控制,对水产养殖业的进展,也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值得我国借鉴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控制养殖面积进展;第二个是严格控制池水排放,制定养殖业排放标准,经处理后排放,禁止直接性排放,减少养殖池水对公共水域的污染。 近几年以来,我国在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方面,颁布了《渔业法》《海洋法》,实施了有关的行动计划等相关的法规文件,这些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以来,我国渤海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受到各方关注。受各个方面因素影响,渤海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濒临枯竭的边缘。渤海水域物种数量不断减少,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加之人工养殖病害繁多,流行成灾,渤海环境情况已经向人们亮出了红色信号。 渤海是我国惟一的内海,与外部海域的联接呈瓶颈状,水交换性能差。据悉,渤海资源衰退和水域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第一个是沿海对虾养殖大规模超负荷地开发而造成大量的废水排放所导致的结果。 据显示,沿海养殖本身造成的过渡开发目前已覆盖整个渤海沿岸。由于大多数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低,同时未顾及虾池的条件情况和外部自然水质环境的负载能力,在养殖过程当中高密度放苗,过多投饵,大量水交换,最终因投入大、产出低而导致虾病流行传播,恶性循环,经济损失十分惨重。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也使得渤海沿岸对虾养殖业长期在低谷中徘徊。 更严重的后果是不法律规范的对虾养殖、大量的水交换、含有过量有机物的富营养化的废水(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年复一年地排入渤海近岸,这必定造成自然水域环境的恶化,病害随水传播,使渤海有限的自净能力失调。 当前,人工养殖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已达极限,而养殖的水交换却加重了养殖用水的污染,水质严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