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长期以来,经济学者们围绕商业银行相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展开了不懈的探索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文献。本综述将对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进行阐述,分析现有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Holmstrom(1979)指出了道德风险和行为可观察性之间的关系。Stiglitz 和 Weiss(1981)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Gale、Hellwig 和 Bester(1985)也研究了道德风险问题。Innes(1987)应用微观经济模型讨论了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问题。Horowitz(1999)用半参数统计法研究了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 和 Weiss(1981)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Williamson(1986)证明了可能存在一个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贷款利率,将导致市场过度需求和信贷配给。他还从监督成本(monitoring cost)的角度对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给予了进一步的论证。Anthoy Saunders (1987)曾专门对信贷配给机制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银行和企业之间最优合同问题,Hart 和 Moore 研究认为最优合同是标准合同,即银行和企业约定,银行收取固定的报酬,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将获得企业所有的现金流。因为高债务的企业对后投资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因此其难于筹集资金,在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结构安排。Cosci (1993)在 Stiglitz、Weiss 和 Williamson 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借贷合约的最优安排的综合理论模型。Townse(1979)、 Gale 和 Hellwig (1985 )研究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问题,认为有效的满足激励相容的债务合约是一个标准债务合同。Innes(1987)证明最优合约是标准债务合约。Gorton 和 Kahn(1993)认为如果项目价值小于未来的收益,银行与企业进行协商,减免部分债务对银行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善。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2001 年,沈沛龙对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詹向阳、张兴胜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2002 年,裴清对构筑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 2003 年,赵志宏、李志强对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市场约束和我国商业银行业进行了研究;武剑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