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涵: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 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别历史。初登央视演播厅,74 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家是什么?“高秉涵说: 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 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间,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 外省人 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楚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 拉锯区 ,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 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 三青团 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 流亡学校 。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 6 个月,穿越 6 个省份,足足走了 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 1949 年 10 月 16 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 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 金门逃兵 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那个 金门逃兵 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