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为宗旨,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提供公平、便利、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为基础,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进展的宏观调控。建立适应 社会经济进展需要的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我市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进展。二、现状分析(一)区域概况(二)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1 居民健康状况 目前, 市居民健康状况良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3 岁。婴儿死亡率为 7.52‰,孕产妇死亡率为 34.97/10 万。2 医疗服务需求结核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外伤相对高发态势,需加强控制。居民整体患病率有所下降,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和住院的比例有所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好,95%人口在步行(城镇)或乘车(乡村)半小时内可获得罕见病的诊治和预防接种。(三)医疗机构设置现况2 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设有急诊科及院前急救系统,中心卫生院设有急救室,急救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四)医疗机构、人力和床位的供给、利用状况根据我市人口增长率计算,估计未来五年全市人口增加不到 5 万人,按现有的发病率计算,每名医生年承担诊疗人次将增加 27 人次,承担住院人次增加不到2人次,床位使用率增加缺乏4%,现有医疗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上述情况服务需求。三、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一)区域主要健康问题1 慢性非污染性疾病逐步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2 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和麻疹等污染病发病率仍需加强控制,艾滋病的进展势态值得重视。3 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仍需控降,任务艰巨。(二)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1 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的需求,但分布不均衡,结构层次不合理。2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利用水平不同,未能开展有效分工合作,竞争秩序尚待法律规范。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不尽合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法律规范,功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开展。3 卫生经费投入缺乏,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医疗机构的进展,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展的需求。四、规划原则(一)公平性原则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阔农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二)可及性原则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当,布局合理,易于为居民服务。(三)分级原则对医疗机构实行法律规范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