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跑跑事件的冷思考“范跑跑”事件广为人知,他事后为其不荣耀行为所作的辩护,已为千夫所指。以鄙言得恶评,固其宜也,何须多言!但看到许多相当冲动的道德批判,又觉得还可以再说几句。人的道德表现大致可以有两种根本状态,一种是在突发事件或特别情境中的表现,一种是日常表现。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理想的儒家君子或圣人,平日有严格道德操守,遇到大灾难才能沉着不迫,临危不惧。但普通人也可能不一致乃至相反。一个日常生活中平凡无奇,甚至有种种毛病和道德瑕疵的人,可能在灾难来临时有大智大勇大德大善的表现。多年来,大灾难中烂崽变好汉、庸人成英雄的故事时有所闻。同样道理,—个日常生活中颇有道德修为的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可能膝盖发软,“名节”不保;通常我们会把这种人平常的表现追认为虚伪,认为只有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品质。其实这是简单化的看法。一个人面临危险时的表现,可能与道德有关,也可能与个性禀赋有关。恐高症患者不敢在悬崖峭壁问去见义勇为,天生怕蛇者不敢蛇口救人,有的人见鲜血即可能晕厥,这样的“懦弱”是否等于道德修养有亏性格坚强的硬汉,杀人不眨眼的英雄,是否即等于道德高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值得深化讨论。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偶然的临危有惧,就彻底抹杀他平常的良好表现;同样道理,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意外事件中的优异表现,就一俊遮百丑,连他平日一切卑劣行迹都可以忽略甚至变恶为善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圣人。然而公众舆论通常就是如此。所幸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的偶然表现,无法遮掩他的全部历史,只要你在社会上混,有心人或好事者总会“百度”出你的陈年旧事。历史已然无法遮蔽,无限量的信息会解构一切道德单面人,尤其会解构一切道德完人。塑造完美的君子似乎不可能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可以期待真君子,不等于我们的时代绝对不会出现真君子。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并不希望,也绝对不能成认,这个世界上全是庸人、小人、恶棍、魔鬼。我们一定希望,也绝对信任,这个世界上应该有而且一定有好人、善人、君子、圣人。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小节有瑕疵,而否认他大节上的高尚伟大,所谓小疵不掩大醇,所谓瑕不掩瑜,都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这次地震救灾中有不少这样的人,民营企业家陈光标就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慈善捐助已经持续几十年了。我信任他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有道德上的瑕疵,但他多年的慈善奉献,足可证明他是一个君子、一个菩萨、一个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