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的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肯定学生的各个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相信,多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多一位甚至一批成功的学生。作为教师要用哲学的眼光,以人为本,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不能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把“尺子”,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伟人,我们要做到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白己成才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向千万个方向,学生们这方面不行,有可能在哪一方面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现代行为科学家也认为:决定人成功与否的不只是智商,还在于情商。当我们去掉成绩这个标准后会发现,很多成绩好的人,在后来的生活中往往并不比成绩差的人更成功。2“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我们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将学生当成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是有灵魂的,有个性的、唯一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话,就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把学生放到未来社会发展中去考虑,放到社会需要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单以学生在校学习考试时的成绩来考虑。以成绩为指标“量”出来的“好”学生,不一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工人;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在社会中都用得到。我们的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儿童天性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