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六篇《国家宝藏》观后感六篇 第一季《国家宝藏》里,故宫博物院特别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石鼓三件文物,这三件文物,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都是极能体现大国风采的存在。假如根据同一个逻辑去选择,第二季里,故宫博物院符合要求的国宝还有很多,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例如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例如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例如沈子蕃缂丝《梅鹊图》,例如展子虔的《游春图》,例如董源的《潇湘图》,例如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例如青玉云龙纹炉,例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例如太和殿里那把明代龙椅。 但故宫偏不,选择了样式雷建筑烫样、《上阳台帖》和金瓯永固杯。不是说这三件东西不好,只是这三件东西体现的恢弘感,比起第一季的三件,着实是弱了许多。节目组别出心裁,借王菲之口,引导观众直面心中存有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假如你回到历史中去看,紫禁城,或者说所有年代里的帝王家,一直以来都在扮演两个很重要的角色。第一个角色是汇聚一个时代里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精致的文化,不仅作为展示者存在, 还作为守护者、 推行者存在。 这个角色,第一季里的故宫博物院也是这么做的。第二个角色更重要,那就是力所能及的维护当下时代的江山稳固,用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词来说,就是长治久安。 第二季的故宫博物院用了三件国宝,就是想讲这样一个事关长治久安的主题,那就是文化自信。 中国早期的建筑以木构居多,比起建筑坚固久远,更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故而更新换代较快,早期许多特定时代的建筑特征和时代演变缺乏直观的实物展示和比较。而且,关于旧时建筑,中国官方样式档案留存也不多,更多的历史细节,都无迹可寻。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建筑史在世界建筑史中,讨论的深度上远远不及外国建筑。更有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中国民间工匠不需要画图就能盖起各种各样的房子。而雷家积藏的设计烫样和相关档案,让后人有机会一窥中国传统营造工作的全貌,以及匠人的技法、才智与匠心。此外,中国历史上家财万贯的富足家庭,往往不出两三代,子孙不肖,慢慢衰败。而那些穷苦人家,子孙奋发图强,也不出三五代,渐渐兴旺起来。所以,像“样式雷”世家这样,能够在样式房掌案这一特别职务上连续传承八代逾二百多年,这是绝无仅有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暗线里,样式雷建筑烫样这一节,借了一个颇让人愤慨的日本角色,强化过去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足以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