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纳整体感知──深化剖析──整体把握。 2.采纳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纳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沟通,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 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化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纳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育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 1~3 段;学生 1:第 4、5 段;学生 2:第 6 段;名师:第 7 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老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