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有什么结局和影响叛乱从景帝三年(前 154 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吴楚七国之乱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实行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案,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根本被去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制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开展。吴楚七国之乱简介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加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 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廷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廷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根本被去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七国之乱失败的原因首先,汉景帝有识人之明,在危难关头,及时启用文帝称其为真的周亚夫,由他统一平叛过程。此前,已经听从袁盎的建议诛杀晁错(死得冤),使齐国叛军清君侧师出无名,在战略角度已经战胜七国。其次,梁王刘武在七国叛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