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考察报告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讨论所 李梅一、进展过程早在 80 年代初,一些国家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就提出了外籍人员子女的在沪入学问题。为此,上海市教育局一方面给一些中小学(如市二中学、长乐路小学)下发了《关于各国驻沪领事馆及驻沪机构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通知》,让这些中小学向外籍人员子女开放,使其插班就读;另一方面,制造条件帮助外国领馆及企业开办小学,如帮助美国领事馆在其馆内开办小学,通过以上措施,临时缓解了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随着上海经济的进展,投资环境的改善,来沪外资企业不断增加。到 1992 年底,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已有 3500 家,常驻人员 7500 多人。上述的插班就读和小型的外籍人员子女小学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市教卫办与有关方面商定,于 1988 年提出了外国人士来沪投资开办国际学校的设想,并通报各国驻沪领事馆、三资企业及外国驻沪机构。美国驻沪领事馆接到这一通报后不到一年,即于 1989 年 3 月 21 日照会市府外办,提出开办领馆人员子女学校,即上海美国学校的要求。经市府外办同意,上海美国学校于 1989 年3 月 31 日在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注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随着上海城市 一个龙头,三个中心 位置的确定,上海的人文教育环境、经济投资环境、科技信息和政策法规等,都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因此获得了蓬勃进展。1993 年,新增了三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上海日本人学校由上海日本领事馆开办。该校租用徐汇区康健地区一所新建配套小学为教学点,开设年级从小学至初中,学生以日本学童为主。课程、教材、校历与日本国内学校基本相同,老师全由日本文部省派遣。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入学问题,日本文部省提供部分拨款,同时通过公司赞助和私人集资,建立独立的校舍,扩大办学规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由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开办。租借长宁区仙霞小区的一所幼儿园和古北新区学校为教学场所。开设年级从幼儿园至初中,学生以港、澳、台及外籍华裔居多。开展双语教学是该校的特色之一,教学采纳香港的英文学校模式,外籍和本地招聘的老师约各占 50%,该校是目前上海入学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由中美合资大千美食林有限公司出资,上海中学出场地、出师资,共同开办。教学点设在上海中学内一幢独立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