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的传播受制于地理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国民心态、历史文化乃至国家政策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地震频繁,使它很早便产生了一种岛国情结。 岛国情结的第一个特征是强烈的排他主义,排他性其实又是缺乏安全心理的反射。在生存空间极为有限、生存代价高昂的条件下,人们对任何自己已经占有的产权都会有强烈的排他意识。我国的汉、唐、宋各代王朝,古代朝鲜、印度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化都曾输入日本,并必定会与其本土文化产生沟通与融合,但也会催生冲突和抵触。 在学习吸收更先进更成熟的外国文化成果时,排他性十足的日本难免产生安全感缺失心理。 我们知道,自卑和自负常常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艳羡和嫉妒的界限也绝非泾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面从不停止向先进国家学习,另一方面也渴求有朝一日能够享受对昔日老师超越和征服的快感。 事实上,日本正是这么做的,尤其是对在东亚做了数千年龙头,却在甲午战争后衰败不堪的中国。 此外,日本基本上由单一的民族构成,使得独一无二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演变为民族优越感,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甚至会异化为民族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在遭遇政治经济上的现实困难时,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便会毫无心理障碍地转向对外侵略扩张。岛国情结的心态还伴有严重的危机感,人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关注群体的命运,甘愿为了集体能够渡过危机而泯灭个体价值和是非推断。 同其他民族一样,日本历代统治者在遭遇政治经济困局时,常常会以求得本民族生存空间为借口,用对外侵略转嫁国内危机,恰好碰上一个内忧频仍的东亚大陆为邻居,更加屡试不爽。 当代日本学者四宫正贵就曾指出:虽然表面上被封锁了,但是日本民族的民族主义和爱国心在战后 60 年也没有枯竭。回顾我国历史,在国家危机之时,尊皇精神和爱国心就会兴起,超越危机。现在日本的危机状况,通过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日本传统精神的复兴,必定能够度过。 可见,日本国民的这种危机反应模式,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假如我们不变得更强更好,日本更加不会改变。 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渗透 专事杀伐的职业武士阶级,最初形成于各地大名割据混战的日本战国时期。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武士统治时代的开始。通过吸收中国儒家理论的部分内容,武士阶级建立起一套以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为基本原则的武士道。 武士道中的五项基本原则,在形式上与中国儒家传统文...